山东管理学院教务处
联系我们 English  
应用型人才培养
理论探讨
改革动态
政策措施
 
理论探讨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探讨 >> 正文
 
多元化模式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时间:2018-04-16  作者:   点击率:

大一借助互联网推广掌握的技术,获得可观收益;大三创办电子商务公司并获得成功,德州学院2013级学生朱建文,通过自主创业,走出了一条阳关大道,成为学校应用型学生的杰出代表。

  当下,本科教育究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成为诸多人讨论的话题。德州学院经过多次反复论证,深入市场调研后得出了答案:结合德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实基础、强实践、求创新、宽视野、高素养、重责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以创新为方向,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不少用人单位表示,德州学院输出的毕业生,动手强,上手快。这得益于学校特有的培养方式:解决学生走向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众所周知,计算机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知识更新快,实践要求高。如何在大学四年的教育中,培养出合格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德州学院的方法是分类指导:大一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报告,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大二加强校内实习实践,参与科技文化竞赛,真题真做,暑假期间,由辅导员带领学生去实训公司实习,由实训公司组织学生做项目,强化动手能力;大三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找到方向,对于选择实训的学生,安排企业进行宣讲;在第七学期去企业进行实训。如此循序渐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增强,上手时间大大缩短。

  以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德州学院大刀阔斧地开展公共基础平台课程教学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增强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改革的方法是适当减少理论课时,增加社会实践、知识应用、能力训练等课时。同时,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专题讲座。

  从基础课改到强化实践,根源还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年级学生,德州学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创新教育体系:创新课内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基本创新意识;创新课外教育体系,推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课外科研基金项目、科技活动节、学科竞赛等,逐层递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系列改革,实现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创新教育的有机结合,引领人才培养模式走向全方位。

  以应用为目标,形成改革长效机制

  说起王文康,在德州学院纺织服装学院是小有名气。在山东省社科联组织的“调研山东2015”大型活动中,王文康担任山东省纺织行业中小微企业发展状况调查项目组学生组组长,并顺利结项。王文康,只是德州学院整合资源、合作办学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优秀学生之一。

  解读德州学院的育人经,协同是一个重要的词汇。围绕德州市“10+3”“10+6”产业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德州学院有针对性地实施校内学科、实验平台和人才的整合:利用学校已有资源,打造能源与机械类专业群等6大特色专业群,培养适用性人才;将综合性大型工程技术实训中心及学校有关的重点实验室进行整合,对生物物理、生物技术与生物资源利用、配位化学与功能材料等三个省级实验室实施共建共享,形成学校学科链与地方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同时,大力实行人才整合,打造由学校“双师型教师”和企业“特聘教授”组成的专业教师队伍,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人才支撑。

  协同发展,双向合作,德州学院与省内外5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德州学院与山东鑫大公律师事务所和山东天衢律师事务所开展战略协作,学校在律师事务所设立实践基地,为学生实习、教师法律实务研修创造条件;律师事务所在德州学院设立律师教育基地,借助德州学院的智力资源、图书资料,开展律师教育培训;德州学院与鲁银集团发挥互补优势,合作科技攻关成果“节能秸秆燃气炉”已经大面积推广,经济效益达2000万元;德州学院与格瑞德集团联合研发的“组合式空调机组控制柜”,可以节约空调电力运行成本30%

  培养应用型人才,德州学院完善了制度支撑,探索形成校企合作“三双制、四结合、五模块”创新教育模式。“三双制”是指“双基地(校内培养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双导师(校内专业导师和校外工程导师)、双评价(校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四结合”是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有机结合、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机结合、整体性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的合作育人模式;“五模块”是指始业教育、技能实习、现场授课、仿真实训和毕业实践5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形式。

  协同育人,德州学院已经创出了品牌。如今,校企协同、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等多种“协同育人”平台相继建立。学校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职工教育方面的工作得到上级的肯定,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连续3年被评为“山东省企校合作先进单位”。

  以学生为中心,多措并举促发展

  大学教育,学分直接关乎学生的毕业。而在当下,不少学校因为重学分、轻实践饱受人们诟病。德州学院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将企业实训与专业课程学分互认,既保障了实践能力,又保障了课程学习。“一般来说,学生去企业实训的时间多为第七学期,而部分专业在第七学期可能有课程安排。根据学分互认制度,实训学生在企业实训的课程,可以和第七学期所开课程进行学分置换。第七学期即将结束前5周,各培训单位给学生报成绩,将各单位的成绩汇总后,报教学秘书,由教学秘书录入教务系统。 ”德州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季桂起介绍说。

  学分互认,德州学院有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学校从培养方向、知识结构、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就业岗位、培养类型、办学特色7个方面对专业人才培养制度进行综合分析,从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据此,学校将学生的总学分分为课内教学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和综合教育学分。配合学分互认制度的施行,学校制定了《德州学院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修订完善了学分制管理相关配套文件,包括《德州学院学生管理规定》《德州学院学分制管理规定》《德州学院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德州学院学分制选课管理办法》。增加选修课比例。适当增加选修课学时,专业选修课总学时不少于专业课总学时的30%。增加课程数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教师、上课时间和学习进程,允许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选修课程。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对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整体优化和系统设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实践教学活动。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提高实践教学的学分要求,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学分比例要逐渐达到30%以上,人文社科类专业要逐渐达到20%以上,师范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1个学期。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高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自选实验比例。

  在全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德州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崔俊涛荣获国家二等奖、研华物联网创新奖等多个奖项。“得益于学校推行的学分互认措施,我免修了部分选修课程,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才取得了这样的成绩。 ”崔俊涛说。 (德州学院)

 

上一条: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道
下一条: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七问